top of page
作家相片Pei Yu Chen

家有青少年,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該如何應對和溝通?

撰文:陳孟吟 (心蘊諮商所所長 & 美國及台灣執業諮商心理師)


青少年的教養從臨床經驗和研究統計來看,都是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最棘手,也是最苦惱的階段。來諮商的父母總是問著: 「為什麼我的小孩小時候是那麼的懂事乖巧、溫和可人,到了青少年卻變得完全不一樣? 情緒暴躁又加上行為怪異,真是束手無策,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跟他相處了?!」


我們常常要問:

「為什麼青少年的問題,總是讓父母頭痛不已?」

「為什麼青少年的情緒反覆無常,總是讓人捉摸不定?」

「做父母的總是苦惱當孩子情緒來了,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段情緒風暴期,學習成熟地處理情緒?」


這些都是許多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共同的疑問,好消息是只要父母懂得如何在這段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並有技巧的幫助孩子,這段讓青少年和父母都苦惱的時期,將能安然度過。所以,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該具備什麼樣的教養態度及溝通能力來應對,我從以下幾部分來說明:


一、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首先,我們要先來了解青少年這個階段的身心發展。孩子步入青少年,除了大家所熟知青少年的所面臨的壓力以及身體、外貌、荷爾蒙正在經歷變化之外,許多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在大腦及心理發展上,也都面臨巨大的轉折。

    我們先來談談大腦的發展,為什麼會在青少年期起變化?因為人腦的發展是由後往前逐步發展,前額葉 (prefrontal cortex) 位於大腦前端是最晚熟的,而它開始邁向成熟的年齡約從12歲起,此時正值青春期,估計發展到大概25歲左右趨於成熟。前額葉是大腦中掌管理性思考與決策的區塊,對於產生情緒的杏仁核 (Amygdaloid) 有抑制平衡的作用。由於青少年前額葉尚未發展成熟,所以無法有效地調節負面衝動的情緒。因此,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青少年的情緒會是變化多端、難以預測了!

    由此可知,如何幫助大腦前額葉的發展,是很重要的課題。有人形容前額葉就好比公司的總裁(CEO),負責計畫、判斷、評估、管理、整合、自我監控等,所謂EQ的訓練也是著重在加強前額葉的功能。所以,這時給父母的建議是要慢慢放手,允許孩子有獨立自主和思考判斷的空間,在旁給予情緒支持並引導孩子為自己生活及生涯做決定,這樣的過程能強化前額葉的神經連結,漸漸達到自我行為及情感控制的成熟。

    另外,孩子到了這個階段,通常也會經歷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 H.Erickson)所說的「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也就是說青少年會處於一種迷惘的狀態,想要找到自我的定位 (self identity): 想知道自己是誰、想要從事什麼樣的生涯、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脫離父母的依賴,但又懷疑自己是否能真正獨立…等。由於陷入這種種對自己定位追尋的不確定,而使得青少年容易產生負向情緒,如:不安、緊張、焦慮、急躁等。再者,這時期孩子的自我定位很依賴自己在團體中的評價,很在意同儕的認同及在同儕中地位,因此很容易產生患得患失的心態。


二、父母的情緒調適和準備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後,父母需要在情緒上做一個調整,以避免在孩子情緒來的時候無法應對,反而造成更大的衝突。所以,身為父母第一步要做的,是了解人的成長有不同的發展階段,放掉不切實際的期待。有些父母對於孩子的期待和認知還停留在兒童期,父母常反映說: 「過去買禮物送給孩子,孩子總是滿心歡喜,抱著爸媽又叫又跳的。現在,接到禮物就是冷冷的一句:喔!好!,能再說聲:謝謝,就很不錯了。」尤其,如果孩子過去在兒童期是比較順從聽話的,到了青少年期的變化有比較大的反差時,父母會比較難調適。所以,調適不過來的父母,會變成叨唸不斷,常常用「你小時候怎樣怎樣,為什麼你不再這樣了呢?」面對父母這樣碎碎唸,孩子只會選擇逃避,最終造成親子關係更疏離。

    其次,父母需理解青少年時期易有情緒起伏的狀態,有一句話「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辭強說愁」來形容青少年的多愁善感很貼切。孩子在這個階段是非常敏感的,身體些微的變化或朋友的一句話,都足以讓他發愁半天。有些父母很難理解為什麼孩子會為了這麼雞毛蒜皮的事愁成這樣,當父母見不得孩子有任何發愁的時候,往往想扮演解救者的角色,以為訓斥著「為這麼小的事就愁成這樣,浪費時間又不值得」,孩子就能當頭棒喝、覺醒過來。其實,這樣的方式往往弄巧成拙,使得孩子會越來越不願意在父母面前顯示真實情緒,而阻斷了親子溝通的橋樑。

    再來,父母也要了解青少年期對自主的需求。青少年在這時期常常都想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所以無法避免的就會和父母想要的方式相左。這時往往威權型的父母,就會認為孩子在頂嘴或故意唱反調,甚至於會覺得孩子不把父母放在眼裡。父母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如果無法克制自己,而衝動地說出「我要讓你知道這個家到底誰是老大,竟然敢爬在我頭上!」,想以此反擊來鞏固自己的威權地位,往往適得其反,造成親子關係更加緊張。


三、溝通情緒三部曲


    當父母有了對孩子身心發展的了解,和面對孩子青少年期的情緒準備時,接下來就是來談如何透過親子溝通,來幫助孩子渡過青少年期,邁向情緒成熟:

 


1.     第一部曲: 接納孩子的情緒,專注的傾聽


    青少年時期情緒變化特質,就是波動不斷、陰晴不定。其實,孩子也不喜歡自己這樣,但是就是無法控制情緒的衝動。這時青少年很需要父母能接納及包容他的情緒,並能專注的傾聽他內心的聲音。我在臨床經驗上發現,父母往往能做到理解青少年的情緒特質,而做到接納及包容,然而接下來的專注傾聽,就比較難達成了。而這怎麼說呢? 其實,當孩子終於願意解開心房,對父母吐露心事時,父母往往傾聽到一半時,就開始講起自己當青少年時如何如何,然後就以「我渡過的橋,還比你走過的路還長」教導者的姿態,來告訴孩子該怎麼想、該怎麼做、甚至該怎麼感覺。

    所以,孩子來到諮商室,反應總是:「父母不了解我…他們總是聽不見我內心真正的聲音…他們總是想教導我,不關心我的感覺。」甚至,還有孩子說到: 「雖然我知道我父母說的都是對的,但是我還是沒辦法聽進去。」然而,這個癥結在哪裡? 就是專注的傾聽。那什麼是專注的傾聽呢?就是完全的投入傾聽孩子心靈的聲音及感覺。無論孩子的想法或感覺,在父母的眼中看來是多麼的無厘頭,放下教導者的角色,只要孩子在不傷害自己和別人的情形下,完全的接納他的情緒和想法。其實,對有些父母而言,傾聽是一件很難的事,而這是可以慢慢練習而來的。當父母已經會靜靜地陪伴在孩子身邊傾聽之後,會問:這過程,我還可以說什麼或做什麼來幫助他?這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說情緒溝通的第二部曲了。

 


2. 第二部曲: 同理心的表達


    當父母在傾聽孩子的情緒時,初級的同理就是:表示了解孩子的情緒「他這樣做,讓你覺得很煩」、「你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可以理解的」或是「喔,這讓你覺得好傷心」這些都是針對孩子的情緒,作簡單回應就好。其實父母能做到初級的同理就很不錯了,再更深一級的同理,就需要更多的訓練。因為透過訓練,父母能敏銳的洞察到孩子心理的糾葛,而能將它反映出來。例如,「我知道你希望能夠自己作主,但又不確定自己是否能獨立完成,所以內心很衝突、不知如何解決是嗎?」所以,到這個層級已經不是只是反映情緒本身,如:生氣、傷心、沮喪等,而是反映可能造成情緒的心理衝突。

    然而,這初級和深級同理心的表達,在孩子心理上到底產生什麼不同的作用?簡單來講,初級同理心的表達,是很直接地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被了解的,然後孩子更願意漸漸卸下心房,吐露更多的心事。而深級的同理心,是讓孩子覺察到他情緒背後的心理衝突,其實,許多的孩子在生氣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氣什麼?藉由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孩子自我覺察,進而有效的掌控及管理自己的情緒。不過,請父母勿操之過急,不要期待孩子在同理溝通之後,就能馬上轉換情緒,情緒是需要消化的,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去調適。


3.第三部曲: 用「我」為開頭(I-Statement)來做溝通


    父母對青少年時的情緒,多以包容的態度,但如果孩子表達的方式太超過,已經牽涉到人身攻擊、不尊重人,父母還是要嚴正表達界線。如果這時父母在盛怒下,說出「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居然敢跟老子這樣說話」。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以「你」為開頭做表述,不僅無法解決衝突,反而會造成關係破裂。不如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生氣起來就破口罵人或打人,都是不可以接受的」。如果父母能掌握現場的氣氛,並且有把握用正確有效的方式處理,就可以糾正;如果沒把握能調整自己的狀態,也覺得自己情緒不平穩,講出來的話也無法化解衝突時,最好離開現場讓自己和孩子都靜一靜。

    用「我」為開頭來表述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相較於以「你」做開頭而言,較不具有教導性或威脅性。因此當孩子聽到以「我」為開頭的陳述時,比較不會立刻起防衛心,較容易達成溝通。父母多練習用「我」為開頭來溝通,孩子也會模仿學習,這有助於他未來的人際溝通。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溝通技巧及注意要點外,在生活上建立親子時間,營造親子在一起的愉快時光,有助於孩子青春期的情緒發展穩定成熟。找到你和孩子都喜歡的活動,不必多但要讓它成為日常行事,並支持孩子多參與喜歡的正向活動。當孩子能在平常就能多累積正向的情緒感受,需要面對問題、處理情緒時,孩子才有能量。另外,適時的表達親子之愛也是很重要的。青少年是很矛盾的,他既想獨立又怕父母不愛他,所以即使孩子一副酷酷的模樣,父母還是要表達對他的愛。雖然靦腆害羞,孩子還是需要知道,不管他如何的糟糕與不堪,父母還是永遠愛他的。最後,給孩子多一點讚美,少一些批評,尤其是華人父母,總吝於對孩子所努力達成的事給予肯定和鼓勵,常常糾錯或挑刺,這會讓孩子覺得「不管我怎麼做,都是不夠的!爸媽永遠都不會滿意!」,這樣的情形不但會增加孩子的挫折感,也會使得親子關係更加疏離。

    青少年這個族群總是讓人感覺頭痛難相處,但就我過去輔導問題青少年的經驗,其實他們並不難相處,只需要適時地跟他們「搏感情」,讓他們感覺你是有跟他站在同一陣線上、是理解他們的,並且做到文中的建議和提醒,他們其實是很願意合作和成長的一群!




1,81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